close

全靠培養方式

現在我們來談一個學習小提琴的例子。

有位母親每天拼命的喊叫著:趕快練琴阿!結果只有母親乾著急,孩子卻無動於衷,一點都不想練琴。

這時必須激發他練琴的慾念,這才是先決條件。

如果母親只是反覆的講著:趕快練琴阿!在孩子心裡,就是因為每天都聽到相同的話,而產生了不愉快的經驗。

嘿,該練琴了!該練琴了!如果老是這樣叫喊,很可能只要一到練琴的時間,他就故意跑出去玩,好逃避這種不愉快的催促。也就是,小孩會產生抗拒的心理。

這時請你想一想:在沒有多次訓練的情況下,就無法培育出能力。若是把嬰兒帶到阿拉斯加只有一、兩個月,是無關痛癢的。只有經過一年、兩年,甚至是三年的時間,才能具備耐寒的能力。這件事是根據上述原則所產生的。

所以說,只有反覆地練習才能被養出能力,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製造出:「反覆地做,乃是件快樂的事。」或是「反覆地做,並沒有甚麼」的心理條件。

依才能教育所採取的方法,在小提琴的學習中,我們是希望母親每天把所要學習的樂曲唱片,不厭其煩地放給孩子聽。

也有許多母親,把這些音樂錄在能到轉的錄音機或匣式錄音帶上,這樣只要插上電源,它就會不停地反覆著。如果把錄音機放在兒童的房間裡,即使他們是在遊戲、休息,都能聽到,並且吸收這些樂音。

當兒童們反覆聆聽時,這些樂曲就會自然而然地灌注到孩子的身上,他們會用耳朵;不,甚至用皮膚記熟這些旋律。

經過這樣的工作之後,才帶她來到小提琴教室,讓她聽一聽其他小孩的演奏。

 

我也要拉拉看

假如小孩只有三歲,那麼也由母親示範正確的姿勢和拉奏方法,也就是說,母親也要學習拉奏兒童用的小提琴。

首先練習一首小曲子。當母親在學會拉奏這首曲子前,小孩子一直是在玩著、看著。

像這樣,經過一、兩個月之後,相信小孩的心理會這樣地想著:和我一樣的小朋友都在拉小提琴,這個曲子我也很熟,可是,為什麼也不讓我拉拉看,為什麼老是媽媽在拉呢?我也很想拉拉看。

如果進入這種狀況,一切就好辦了。

開始想要做重新學習的心意,也就是吸收小提琴的能力,這時已經附在她身上。

於是已有了心理準備。

母親這時可以問他:「你想不想學小提琴?」

「是的,我也想拉小提琴。」相信孩子會如此作答。

「你會認真學嗎?」

「會的!我一定會認真學的。」

「那麼,我帶你去請老師教你,好嗎?」

「好的!」

像這樣因為孩子自動自發的意願,開始了小提琴的學習。如果小孩本身根本不想學,而母親卻天天喊著:「趕快練琴,好好學呀!」

這是最失敗的教育方法。

 

使孩子厭惡的學習

在許多場合中,不是經常做這樣的學習嗎?

「趕快練琴!趕快練琴!」

有不少的人老是這樣嘮叨不休,而且誤認為這就是教育。可是,這種方法卻是「培育不出能力」的教育法。

即使不願意,但挨了罵以後,兒童也會去練琴。由於這時心中沒有意向,所以談不上培養能力。

這時只能培育出薄薄的一層表面程度而已,很難說成是能力。

若是小孩刻意去學習,自然就會成為自己的血肉。這時才能真正尋找到生命力,成為自己所擁有的,也就是身上才會擁有這種能力。

植物的栽培情況也一樣。

唯有了解種子所需要的是甚麼,才能給予充分的肥料、適當的水分和足夠的陽光。這樣的人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栽培者。

若是將種子放在手上,就老是叫喊著要它快快發芽,快一點結果;但只要還拿在手裡,它就永遠長不出芽來。

如果不把她安排在能成長的環境,它是長不出芽來的。

只拿在手裡而要種子快點發芽的栽培者,對於種子而言,是件多麼殘酷的事阿!

這種樣子,正是一班大人常有的情形。

我時常對母親們說:

「孩子是何等的乖巧!和他們相比之下,大人卻時常做出殘酷的事。即使是你每天喋喋不休地罵他們,小孩子依然會去練琴。若是大人,又會怎樣呢?如果老是被人嘮叨,你一定會反駁他一句:『我絕對不再碰小提琴!』像這種情況,小孩即使被罵仍舊繼續它們的練習。我們為什麼不設法,使孩子產生真正想學的意念,而且使學習產生快樂?」

我懇求所有母親們,不要對孩子喋喋不休;為了培育優秀的下一代,而請求你們這樣做。

只要母親改變態度,孩子自然也會跟著改變,以快樂、開朗的心情學習,逐漸有所進步。

 

先教孩子的家長

我們雖然招收的是幼兒,但並不是一開始就讓他拉小提琴。在教室的授課,都是先指導他們的家長(通常是母親)能拉奏一曲,讓孩子們在家裡先聽以後要練習的曲子。這樣可以使母親在家成為一位好老師。

兒童的培養,主要是在家裡的練習。因此,要使兒童有正確的姿勢,做美好的練習,母親必須先有認識。唯有這樣,兒童才能正確美好地培育起來。

在母親能學會拉奏一曲前,孩子都不去碰小提琴,這種學習過程具有很重要的意義。原因是,即使母親希望他學琴,可是三四歲的孩子似乎不會產生「我想學習小提琴」的意願。

這時最重要的,就是要小孩在無意識中產生「我也要試試」的心理。因此,起初要讓小孩每天在家裡聽一些最初的練習曲唱片;在授琴的教室裡,先讓他看其他兒童拉小提琴的情況。我們的做法就是先為幼兒們安排習環境。母親不僅要在教室跟老師學習演奏法,回家以後也要不斷練習。於是孩子就會在自然的情況下,從母親手中取來這隻小樂器,開始想要自己也「玩玩看」。

她已記熟樂曲的旋律。

別的孩子們也在拉奏。

自己也想拉拉(玩玩)看。

這樣的心理,是在事先安排的環境中培育起來的。

 

拿小提琴來遊戲

製造上述的情況後,再用下面的程序正式踏入學習。

「你也想拉小提琴嗎。」

「是的。」

「會好好練習嗎?」

「會的。」

「好吧,下次就請老師也教教你。」

到此,計畫已經成功了。等到能稍微拉奏時,就讓她和別的小朋友合奏。這種頭一次的合奏經驗,將為這幼小的生命帶來多麼大的快樂啊!

「我自己也會拉了,我開始能和大家一起遊戲了。」

若是家長能了解兒童這種心理,必定也明瞭學習時分個別授課和合奏練習的重要性。不懂得兒童心理的家長會想成為他所繳的學費只是為了個別授琴,誤認為合奏指是大家在遊戲。結果,個別授琴時都很熱心,遇到合奏練習時卻時常缺席。

可是兒童覺得最高興的,卻是和大家在一起合奏的時候後。和高級班的兒童們混合在一起演奏,這時也會受到多麼大的影響,同時又能培育的很好,這才是教育的真正容貌。

 

以快樂的感覺引導

「他不喜歡在家裡練習。」

有許多母親都這樣訴苦過。這是由於他們不懂得兒童們拉小提琴,乃是一種快樂的遊戲,自己想要玩玩的心理。反而存著:「繳了學費卻只做遊戲,這是甚麼意思?」的心理;換句話說,在教育這件事上斤斤計較,就會被盤算所左右了。若是這樣,失敗率一定會很高。

「以遊戲般的快樂心情開始,在以遊戲般快樂的心情引導到正確的方向。」幼兒教育不能依靠別的事,而必須這樣去做。

柏谷同是一個三歲的幼兒,但是每天卻練習三小時的小提琴,三歲的小孩怎麼能做到這樣的事呢?許多人一定會發現這樣的疑問。

柏谷同的母親給他小提琴代替通常的洋娃娃,而且時常反覆播放正在學習中的樂曲唱片。柏谷同就整天把小提琴當玩具般的玩它,而且是一個人拉它。母親是照我們的指示,慢慢給予正確的指導,同時她也跟著做遊戲。這就是教育的技巧。

只要好好培育就可以了,如果板起臉孔說:「這就是教育」,孩子一定會立刻厭倦。所以我們要先培養他的心意,然後才能使他具備能力,這才是正確的方法。

像這樣訓練以後,到一九六四年,柏谷同五歲時,就提著那隻小小的提琴跟我們一起到美國去了。

 

紙箱上的演奏會

我還要求做下面的事:

「當你的孩子練習一首曲子後,在那個週末,吃過晚飯,媽媽和孩子可以用大紙箱當作舞台,請爸爸當聽眾,演奏這首曲子給爸爸聽。」

如果是為了要讓爸爸聽,相信就會很認真地練習的。

於是,週末音樂會就開始了。小孩子會以慎重的心情,先向聽眾鞠躬,然後開始拉奏這首剛學會的曲子。

當然父親曉得孩子演奏技巧還不夠純熟,但依然笑著讚美,他還說:「你演奏的真好!下星期六再演奏給我聽好嗎?」

有了這樣的讚美鼓勵,小孩就會興致勃勃地、快樂地努力練習。

這就是使練習產生快樂和目標的秘訣。

相信這麼做之後,家庭會變得很快樂,真可謂一舉兩得。

只要雙親多用一點心思,花上三、五分鐘的時間就能達到這種效果。實際上,這並不是一件甚麼困難的事。

母親要事先向父親請求說:

「你要表示希望下星期能再聽到他的演奏,也請你記住拍手稱讚他。」

雖然這是一場小小的演奏會,但對於要使兒童快樂地練習,卻具有莫大的意義。

下一星期,孩子就會把樂曲學得更好,以便舉行音樂會。

如果像這樣,每週都按時舉行音樂表演,每次都把上周拉會的曲子在一起表演。如此一來,不管哪一首曲子都會拉得很好,而且順利地發展。

在小提琴教室裡,我們每週或每個月也都舉行一次「集體授琴」。

這就是所有的孩子們都聚集在一起,練習合奏。小孩子們對這樣的練習,非常感興趣,大家一起合奏是一件很快樂的遊戲。這時喋喋不休的母親不在身邊,更能隨心所欲地拉奏。由於合奏時,有高年級的小朋友一起演奏,兒童們就會學習他們那美好的演奏技巧。這時不僅學習琴聲,而且也學會姿勢。

像前面所講的,孩子憑著適應環境的潛能,就會敏銳地去模仿比自己更好的人。但這種意念完全是自發而且快樂的。

 

五分鐘和三小時

雖然有些小孩討厭在家練習,可是有許多小孩卻由於母親賢明的引導,把小提琴看成是每天必做的事。

下面是某年在夏令營中發生的事。我發現有一個六歲左右的孩子,已相當美妙的聲音很穩實地在拉奏韋瓦第的小提琴協奏曲。

我不禁向他母親問道:

「從開始到現在,孩子練習多久了?」

「已經一年半。」

「培育得很好啊!每天練習多長時間?」

「大約三小時。」

我心想,一定是這樣的。我們會發現,好好練琴的兒童,他的行動和琴聲都是與眾不同的。

他們需要正確的方法,也需要更多的訓練。

這就是培育能力的原則,如果忠實於這樣得原則,必能培育出正面而優秀的能力。

如果比較一下每天只練五分鐘和三小時的兩個兒童,他們之間的差別一定很大。在練習不足的人身上是不可能培育出能力的,可是只要做了,就能正確的培育。

每天練三小時的兒童,在三個月中所做的練習時間,如果要由每天只練五分鐘的兒童去做,那麼必須花費九年的時間!只要計算一下就能發現這樣的事實。一個只需要三個月就能辦到,另一個卻要花費九年。若是這樣,絕對不可能培育出優秀的能力的。

像柏谷同這樣,不論是江藤俊哉或豐田耕兒,小林健次或志田富子,每天練習的時間都是三小時,或比這還要更長呢!

 

不出聲手就不能動

在訓練方面,不管是好的或壞的,都會培養出能力來。我再舉一個親身體驗的例子。

當松本的才能教育運動,在小提琴指導上開始做這種實驗時,就有過這樣的一個例子。

雖然他只是四歲的小孩,可是已經在家裡由母親教他拉小提琴了。

《小星星變奏曲》的第一首曲子,是學習正確按弦的練習曲。這位母親教孩子用手指按弦的方法是這樣的:

節奏通常是用空弦「塔卡塔卡塔──塔,塔卡塔卡塔──塔」地拉出的,然後把食指按在第一弦上。這時候,母親就喊「一」,孩子就把食指按下去。

可是這位母親在喊「塔卡塔卡塔──塔,塔卡塔卡塔──塔……」時,讓孩子自己喊出「一」,同時按上第一指,以「塔卡塔卡塔──塔,塔卡塔卡塔──塔」地拉奏練習。也就是,及江拉奏的手指由孩子自己喊出聲音才動手指,每天就這樣練習。

當這個小孩到我這裡學琴時,就是一邊喊著口令,一邊流暢地拉奏。

他的學習情況還相當不錯,我聽了很滿意地說:

「練得不錯,拉得真好聽。現在試試不發出聲音,靜靜地拉一次給我聽,好不好?」

可是結果如何呢?如果不喊「一」,第一指就動不起來;不喊「三」,第三指就動不起來。

因為以往每天練習的時候,總是喊出聲音才按下手指,由於母親用這種方式訓練他,最後就變成不出聲音手指就動不起來了。

我覺得這件是相當嚴重。當時使我更加深信,父母師長怎樣教,孩子教照著學。

此後,我每次都得說:

「現在,試試絕對不發出聲音,練到能把一和三按好。」

為了要矯正這個習慣,足足花了兩個禮拜的時間才做到。

不論怎麼去教,就會照著那樣子學,這真是件可怕的事。

即使自己想要養成不出聲音,手指就不動的習慣,也不容易辦到;即使是喊著快點做,也不可能做好。由於只是個四歲的幼兒,於是很快就適應環境,而把這種習慣培植在身上。

像這種情形,已經清楚地具備了能力,只要把隨聲按指的部分改正過來就好了,所以算不上是純粹的會例子。但是像這件個案一樣,如果做得是不對的教法時,就會把這種不好的習慣性也全附在身上,不再只是矯正部分習慣就能變好的。你說,這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嗎?

 

培育能力要正確

「已經練了五年。」

即使有人這麼說,但這是毫無意義的。問題是在於究竟要練習多久。

雖然說已經練了五年,可是如果每天只練五分鐘,那麼總共才只有一百五十小時。於是會變成:

「這個人在五年裡只練了一百五十小時,像這樣怎能練的好?」

如果這樣分析,事實就很明顯。因此,他之不可能練好是理所當然的。如果因為練不好,就把它擱置在一旁,認為這是天生的,那麼一切都屬於枉然了。

培育能力的事必須絕對正確,這是可以信賴的。只要反覆練習正確而美好的事,就能培育出美好而優秀的能力;如果一昧地反覆練習錯誤的事,就會養成無法改正的愚劣能力。

必須向正確而優秀的道路邁進。

這樣的訓練越多越有用。

由於這兩件事的相輔相成,才能培育出比任何人都能具備的優秀能力。二十年來,我觀察了數千民兒童被培育的情況,也觀察了他們的家長和老師的優劣情況。結果,我毫不猶豫地說出這兩個最根本的條件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uMu School 的頭像
    MuMu School

    ♩ MUMU Music School ♩

    MuMu Sch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